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
北醫(yī)三院醫(yī)生講述與新冠“短兵相接”的一個月
春節(jié)期間的北京雖有逼人的寒氣,也有明媚的陽光。北京大學第三醫(yī)院產科主任魏瑗一大早就來到醫(yī)院,她要趕在上午出診前先去住院病房看看。
回想與新冠病毒“短兵相接”的那一個月,魏瑗說:“從醫(yī)26年,這是我最難熬的30天!
“不管內科外科,是大夫就要上”
早上8點,魏瑗結束了例行查房,匆匆趕往門診。
“一會兒還有個剖宮產的患者要進行全院聯合會診!蔽鸿子不高,戴著一副眼鏡,說話聲音不大,看起來甚至有些柔弱,但走路卻帶風!澳莻患者有些嚴重,但還好,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。”
2022年12月,北京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數量急劇上升,很多人去到醫(yī)院。
“從醫(yī)26年,那是我最難熬的30天。”魏瑗說起當時的那一個月,眼睛有些泛紅。
從2022年12月16日開設第一個呼吸亞重癥病房接收患者,北醫(yī)三院累計擴容21個亞重癥病房,增加床位超過800張。面對最困難時超過一半醫(yī)護人員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,北醫(yī)三院院長喬杰給全院下達了“死命令”:“不管內科外科,是大夫就要上!
白天退燒就在醫(yī)院堅守,晚上發(fā)燒再回去休息;急診室沒床位,就把手術室的床推過去;實在撐不住了,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兩聲,抹干眼淚出來接著干……魏瑗說,那一個月的經歷,身旁的這些“戰(zhàn)友”,她一輩子都會記得。
記者見到呼吸內科主任醫(yī)師丁艷苓時,她正在亞重癥三病房跟護士交代患者病情!斑@個病房就是我們跟消化科‘借’的,跟我搭班的就是兩位消化科的醫(yī)生。”丁艷苓笑著說,“經過這一個月,他倆應該是消化科里應對新冠最厲害的!
“沒事的,總會過去”
早上7點,北醫(yī)三院外科二病區(qū)的新生兒病房內,一聲聲啼哭打破了寧靜,監(jiān)測器上“嘀嘀”的報警聲不時響起,已經值了一夜班的護士們陸續(xù)去安撫剛剛醒來的患兒。
“我們這里有60張病床,基本都是不足月的早產兒。”兒科主任韓彤妍每天早上都要來看看這些孩子,問問護士孩子們昨晚的情況、幫小寶寶翻翻身……“你看這個小家伙,這么小一點點,但長得多漂亮!
有序、整齊、暖和的新生兒病房讓人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,一個個曾是那么脆弱的小生命,在醫(yī)生和護士的守護下,如今在這里拼命生長。
作為北京市危重孕產婦轉診中心,北醫(yī)三院的產科在疫情最高峰時就診人數大幅度上升。北京市衛(wèi)健委的相關負責人曾打電話詢問魏瑗產科的接收能力,而她只回了一句話:“只要有危重癥轉運需求,我們一定接。”
“兒科發(fā)熱門診最高峰時每天要看400多個孩子,最難的時候病房里只剩下兩個住院醫(yī)師,一個護士一晚上要照顧15個孩子!表n彤妍說,沒有一個人跟她抱怨過。
記者采訪時,韓彤妍始終笑著。熟悉她的一位護士告訴記者,韓彤妍平時也總愛笑,可能是跟這些“拼命生長”的小家伙們待在一起久了,她的笑容總是讓人感覺充滿希望,就像是在最難的時候,她也總跟大家說的那句“沒事的,總會過去”。
“今年過年哪兒也沒去,就守著產科這個‘家’”
下午2點,北醫(yī)三院呼吸內科的診室門前稀稀落落地坐著十余位前來就診的患者。丁艷苓給患者做完基礎的檢查后囑咐說:“片子我看過了,你這個咳嗽沒什么大問題,我給你開點藥,回去好好休息就行。”
“我今天下午只有20個號,還有兩個人沒來。”丁艷苓說話語速不快,對患者的疑問都做了耐心細致的回答,大約半個多小時只看了兩位患者。“其實都沒什么大事,但不少患者可能比較緊張,所以我們就盡可能給他們多解釋一下!
“今年過年哪兒也沒去,就守著產科這個‘家’!蔽鸿フf,疫情三年,所有醫(yī)護人員過年時都沒回過老家,現在沒那么緊張了,她讓大家都盡量回家看看。“我把父母接來北京,就能留下來守著了!
三年前,兒科副主任醫(yī)師劉慧強作為北醫(yī)三院支援湖北醫(yī)療隊的一員在武漢奮戰(zhàn)了兩個月,當時他在日記上寫道:“這會兒武漢的雨可真大,希望一場大雨沖走所有不幸,希望大雨之后就是春天。”
記者采訪見到劉慧強時,窗外陽光明媚。
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
新華每日電訊(2023年02月01日06版)
|